
学习课件
农业机器配备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1、农业机器配备的目的和要求
因地制宜地完成机械化农业生产任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气候、农业经济条件和农机经营形式、农业经营规模、生产任务和作物种类等不同,农业机器配备应依据不同地区和机械化农业企业生产特性,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合理选择机型和确定配备量!
农业机器合理配备的主要评价指标:
— 农业技术指标;农机投资经济效益指标;劳动卫生指标
(1) 农业技术指标
符合农业技术要求,保证农业高产是农业机器配备的基本要求。
(2) 农机投资经济效益指标
农机投资经济效益指标应包括农业机器作业成本指标(如公顷作业成本)和农机投资效益率与农机投资回收期,等等。在计算投资效益时,特别是在计算使用期较长的大型机器设备的投资效益时,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如计算利息)。
(3) 劳动卫生指标
评价劳动卫生条件的指标主要有:拖拉机驾驶室和固定式机器工作场所的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在操作人员呼吸区域内的空气含尘量、废气含量,以及噪声、声频特性和低频振动,工作区域内的照明,操作舒适性,技术维护和工艺服务的安全性及方便性。—
显然,以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效益来评价农业机器配备的合理性,还应考虑到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加劳动力收益等,使农业机器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2、农业机器配备的类型
—规划配备—根据机械化工艺方案进行的农业机器配备规划;
—计划配备—根据机械化农业企业的年度或阶段作业计划进行的农业机器配备;
—作业配备—根据某项作业任务进行的农业机器配备。
(1) 规划配备
— 为新建或重新规划的机械化农业企业所制定的较长期生产目标和机械化工艺方案进行的农业机器配备。
— 机械化农业生产在较长时期(如5年或以上)内受自然气候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其生产规模、作物种类、生产方式都将发生一定范围的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必然会造成农业机器系统年际间的效益不同,因此,要以较长时期内累计获得的效益最高为目标来选择合理的方案。
— 强调农业机器配备的系统性、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和计算方法的非线性,是规划配备的显著特点。
(2) 计划配备
— 按机械化农业企业年度或阶段计划进行的农业机器配备,具有明确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充分地强调企业生产特征。在较短时期(一年或季度)内,可以认为自然气候经济环境条件对生产规模、作物种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不致产生较大变化。
(3) 作业配备
— 由于作业项目单一和作业日期较短(几天或十几天),农机型号和配备量都很有限,因此是一种静态的配备。但是,一台农业机器的使用期一般都在6~8年以上,在此期间农业生产任务、作物种类与生产方式都可能变化,因此,配备时也应考虑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出一定的修正。
3、 农业机器配备的方法
4、农业机器配备的一般步骤
(1) 合理选择机械化工艺方案
(2) 初步选择拖拉机和农机具型号
(3) 收集配备计算所需资料
①机器性能、价格
②机器在当地运用的指标如生产率、油耗、各项费用等
③企业所在地区自然气象经济情况,如年降雨量及其分布,农机供销与服务体系,农机作业市场等
(4) 进行配备计算。包括选择配备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分析运算结果
(5) 配备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和选优
(6) 配备方案的实施与反馈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